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的规范化进程又迈出了重要一步。2025年9月15日,我国首部专门规范住房租赁活动的行政法规——《住房租赁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旨在保护出租人和承租人的合法权益,明确住房租赁企业和经纪机构的行为规范,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
明确住房出租要求,保障人身安全
《住房租赁条例》对用于出租的住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确保人身安全和健康,出租的住房必须符合建筑、消防等相关规定和强制性标准。同时,条例规定厨房、卫生间、阳台、过道、地下储藏室和车库等非居住空间不得单独出租用于居住。此外,租赁住房的单间租住人数上限和人均最低租住面积也需符合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规定。这样的要求不仅有助于保障承租人的基本生活条件,也能有效维护出租人的合法权益,减少因居住条件不达标而引发的纠纷。
加强合同管理,维护合法权益
合同管理是《住房租赁条例》的另一重点。出租人和承租人必须使用实名签订住房租赁合同,并在所在地房产管理部门备案,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尤其在承租人权益保护方面,条例规定了住房租赁合同应明确约定押金的数额、返还时间及扣减押金的情形等事项,出租人无正当理由不得随意扣减押金。此外,若出租人解除合同,必须提前通知承租人,并给予合理的腾退时间,禁止采取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迫使承租人解除合同或者腾退住房。这样的规定为承租人提供了更多的保护,确保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规范住房租赁企业,提升市场透明度
在引导和规范住房租赁企业的发展方面,《住房租赁条例》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住房租赁企业需具备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自有资金、从业人员和管理能力,并向所在地房产管理部门报送开业信息。同时,企业发布的房源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严禁发布虚假或误导性信息。此外,住房租赁企业还需建立住房租赁档案,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防止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通过这些措施,条例旨在提升租赁市场的透明度,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
值得注意的是,条例还考虑到自然人从事转租业务的情况,规定当其经营规模达到相关标准时,应适用有关住房租赁企业的规定。这一措施将进一步规范市场,提升租赁业务的管理水平,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住房租赁条例》的正式施行,将为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通过明确出租人和承租人的权利与义务,规范住房租赁企业的行为,条例将为租赁市场的稳定和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 住房租赁条例
- 权益保障
- 租赁市场
- 住房租赁企业